跳绳在古代并不叫做“跳绳”,唐朝称“透索”,宋称“跳索”,明称“跳百索”“跳白索”“跳马索”,清称“绳飞”,清末以后称作“跳绳”。
绳子在古代是重要的农业和生活工具,因此,说“绳子”是人们重要的“伙伴”也为过,甚至在军事和商业中也是重要的工具。
和我们所了解的一样,古人发现跳绳不仅可以用在生活上,还可以用来作为游戏,最早出现的跳绳史料是汉代画像石上的跳绳图,证明至迟在汉代已经有了跳绳活动。
《北齐书·后主纪》中有一段有趣的记载:“游童戏者好以两手持绳,拂地而却上,跳且唱曰:‘高末’。高末之言,盖高氏运祚之末也。”这其中的意思是儿童进行跳绳游戏,一边跳一边唱,说明跳绳在古代已经和韵律、节拍结合在了一起。
南朝梁代宗懔《荆楚岁时记》中有“飞百索”的记载:正月十六日,群儿以长丈许,两儿对牵,飞摆不定,若百索然。群儿乘其动时轮跳,以能过者为胜。这段记载是不是可以看到全国跳绳联赛中长绳十人跳和八字跳的影子。
魏晋以后,历代都有跳绳活动的记载。南宋后,跳绳发展形式多样化,与许多杂技动作结合,甚至比现代跳绳动作还要丰富。辽时,儿童跳绳也很流行。宣化辽墓中的“幼儿跳绳图”有一画面内容表现的是三个儿童的跳绳游戏。
明代的跳索渐渐成为一种民俗,每逢佳节,民间都有跳绳活动。而且出现了多人轮跳的游戏方式。《金瓶梅》中就有描述西门庆和潘金莲跳绳的文字,看来,明代跳绳已经作为举过皆参与的一项运动。跳绳在清代是一项冬季的户外活动,深受儿童喜爱,并且根据跳法、人数、形式不同有不同的名称。(据新华网)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