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债“跷跷板”效应引发关注
今年9 月底随着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以及政治局会议的召开,金融市场对政策预期明显转向。权益市场表现亮眼,而股债则表现出明显的“跷跷板”效应,期间(9.23-9.30,下同)10 年期国债累计上行11bp,30 年期国债累计上行21bp。进入今年四季度后,市场重点关注“跷跷板”效应是否持续,本文首先通过回归模型分析影响股债“跷跷板”效应的关键因素,其次通过历史复盘回顾股债行情走势及原因,并对今年四季度股债“跷跷板”效应作出展望。
股债“跷跷板”效应:一个定量模型
我们可以用股债性价比ERP 来衡量“跷跷板”效应。ERP=1/市盈率-10 年期国债收益率。当ERP 下降时说明股市跑赢债市,我们构建一个简单的时间序列模型分析影响ERP 的因子,选取的指标包括政策利率(OMO 利率)、MLF 利率、资金价格(DR007、R007)、通胀(CPI、PPI)、基本面(制造业PMI,工业增加值同比)。最终发现当PMI 同比回升时,股容易跑赢债,即“跷跷板”效应明显。当央行短端政策利率降息时,可能更为利好债市,而中期政策利率调降则更利好股市,若二者同时调降,那么容易出现股债双牛行情。因而本轮权益能否持续跑赢债市,还需要观察后续经济基本面修复情况。
股债“跷跷板”效应:历史行情回顾
复盘2016 年以来的股债“跷跷板”时期,可以印证模型结论。经济修复或景气度相对较高是“股牛”的关键前提,充裕流动性为“债牛”保驾护航。每当“股牛债熊”时期,经济周期大概率处于高景气度、通胀下行阶段,而资金面偏紧,股市显著走牛而债市已开启熊市;每当处于“股熊债牛”时期,经济周期大概率处于景气度较低、通胀下行阶段,此时资金面多为偏松,明显利好债市。再看股债“同涨同跌”时期,多数发生在债市或股市大行情拐点出现前的4-6个月,并且持续时间不会太久,约为2-3 个月,而后在现实对基本面预期的验证下结束。观察“股债双牛”时期,经济景气度普遍位于较高水平或正在修复,通胀上行,并且流动性偏松,市场对基本面的预期改善叠加央行呵护流动性的情形下,股债容易双牛;而“股债双杀”时期,经济周期多数处在后半程(即景气度偏低、通胀下行周期),同时流动性普遍偏紧。
股债“跷跷板”效应,四季度怎么看?
今年四季度股债走势,取决于基本面的变化。从已有的成交数据看,今年9 月底以来一线城市商品房成交数据并未超越季节性,和去年基本持平,后续成交量能否抬升还有待观察。另外当前房贷利率可能依然偏高。信贷层面,一方面贷款的回升需要等待预算内财政的发力,从历史规律看政府债净融资的回升需要经过6 个月左右的时间才能带动企业中长期贷款同比回升,另一方面,市场关注六大行增资后信贷投放增加的可能性。假设六大行增资1 万亿核心一级资本,如果保持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不变,则可新投放的贷款约为8 万亿。但考虑到增资规模存在不确定性、所投贷款也可能用于地方化债而非新增项目,实际投放规模和节奏还有待观察。
今年四季度因为基本面因素而产生明显股债“跷跷板”效应的概率并不大。当前10 年期国债经过调整后具备配置性价比,建议关注当前曲线上较凸的7-10 年期以及同业存单的配置机会。
风险提示
1、财政超预期发力;2、资金面或经济基本面出现超预期变化;3、数据统计误差或有遗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