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标注添加剂的酒企将被揪出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3-11-18
分享到:

 

  超市内,不同品牌的白酒产品摆满货架。/(资料图片)新华社供图

  佛山日报讯 中国酒业协会副秘书长宋书玉日前在一次内部交流会上表示,酒精和食品添加剂鉴别技术即将推出,“有了科学的检测技术,谁要是不把添加剂包括酒精标注出来,就把谁揪出来。”

  目前白酒市场存在竞争秩序混乱、立法相对滞后等问题。宋书玉透露,相关部门近期已开始着手新准入标准的修订,而新的《食品安全法》或会在明年两会之后公布。“新的《食品安全法》公布之后,违法成本会大大提高。”

  消费者不必“谈精色变”

  勾兑是白酒生产流程中一项普通的工艺程序。但在老百姓心中,“勾兑”几乎等于“三精一水”(酒精、香精、糖精和纯净水)。宋书玉认为,对消费者科普宣传的不足和企业强化传统酒、无意中贬低了食用酒精,造成消费者对食用酒精的误解,由此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宋书玉希望广大消费者不要“谈精色变”。他表示,中国的食用酒精多数是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生产工艺亦已达世界先进水平。汾酒集团董事长李秋喜表示,“纯粮酿造成本都很高,价格上来讲是没有竞争力的,而有些食用酒精勾兑出来的酒不在外观上标识出来,甚至标‘纯粮酿造’,这是欺骗消费者。白酒企业要诚实宣传、诚信经营,将所使用的原材料标识在产品上,让消费者明白消费。”

  “(企业)大多都不敢带头标注,而消费者一听到酒精勾兑就以为是造假。这也是我们行业的问题,我们没有加强科普宣传。”宋书玉说。他特别强调,用食用酒精和添加剂可以配制出更丰富多彩的酒类产品,满足消费者的不同需求,国际上朗姆酒、伏特加等著名的蒸馏酒也是用食用酒精技术生产的。“酒精和食品添加剂鉴别技术推出后,会有助于鉴别市场上的白酒产品。”宋书玉说。

  酒企良莠不齐引发秩序混乱

  资料显示,2012年白酒行业规模以上的企业有1290家,其中82%为中小企业,其销售收入和利润加起来分别仅占30%和13%, 大量的作坊式酿酒企业良莠不齐,致使白酒市场竞争秩序混乱。“假酒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宋书玉苦笑着说,“企业不敢大张旗鼓去打假,大多‘打而不宣’,怕媒体曝光。”

  另外,有证和无证生产企业长期并存的问题也较严重,宋书玉认为,从市场准入看,白酒生产许可证形同虚设。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2010年工作报告显示,当年中国共有8824家白酒生产企业获得白酒生产许可证,而生产白酒的企业实际有2.1万家。

  即使是白酒生产许可证,宋书玉也觉得它们作用有限。“以前生产归酒类监管局管,许可证的级别太低,酒类销售企业准入门槛低,违法成本也低,甚至不办证也可以。抓到了罚点款,回来之后造假技术更高。”

  立法滞后致无法可依

  立法缺失亦是假酒盛行的一个原因。据悉,关于白酒产品、标识和原料的监管标准共有45个,但执行效果不好、监管也不力。“事实上是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尴尬局面。现行执法制度要求现场公开调查、现场执法取证,而这种方法对大量作坊式造假很难起到作用。”宋书玉表示,立法滞后于现实导致了这种局面。

  相关监管部门权责不清晰也是重要原因之一。宋书玉介绍,一直以来,白酒的生产环节由质量技术监督局负责监管,流通环节由工商局负责监管,餐饮环节的食品安全则由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负责。三方谁都可以管,但出了问题最后反而没人管,相关部门互相推卸责任。”

  他还强调,将来白酒行业的生产、流通、终端餐饮都归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监管,其分支部门将设置到乡镇。目前省级已经到位,市县乡还没到位,但国务院已经明确表示基层分支年底会到位。 (新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