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城区构建食品“信息化+金融”监管服务体系

来源:佛山市食药监局 时间:2016-05-17
分享到:

  近年来,禅城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落实“四个最严” 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舌尖上的安全”的重要精神,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关于创建食品安全城市的部署,以建立公平诚信的食品市场秩序、构建良好的食品安全基础生态环境为目标,以“信息化+金融”为重要手段,积极探索“互联网+食品生产智慧监管”,破解监管薄弱、溯源困难、信息公布不对称等食品安全的难点痛点,持续提升食品安全保障水平,受到群众普遍欢迎和好评。主要做法如下:

  一、提升服务环境,探索“互联网+智慧菜市场”模式

  选取石湾惠景市场、张槎弼北市场作为全市首批引入“食安菜妈”项目的样板农贸市场,在全市率先打造“互联网+智慧菜市场”,构建“食品安全、智能支付、送货上门”的服务体系。一是诚信便捷交易。统一配置“公平智能电子秤”,既能准确称量计算,解决“缺斤少两”问题,也能打印追溯依据的消费凭证,促使商家坚持规范诚信经营。采取会员卡、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闪付、Apple Pay等多种电子支付方式,实现买卖双方快速电子结算,免除收到假币和零钱找换的烦恼。二是权威检测公示。引入中国食品第三方检测领军企业“中检达元”建立市场检测室,每日抽取12类肉菜样品进行16项快检。检测结果在市场的智能电子屏滚动播出,并及时有效上传至市场经营者和监督管理部门。三是金融保障服务。搭建市场O2O销售平台,为资金周转困难的商户提供低利率的融资帮助;通过网上售菜渠道和免费供应链服务,节省群众采购成本、缩短采购时间;引入保险机制,消除商家因抽检不合格食品带来的烦恼。四是数据分析管理。市场档口资料和公平智能秤数据联网、开放,利用手机终端把检测数据及时传输给监管部门,实现食品安全每日检测和网格化管理。商户和市场也可以充分利用智能化程序、电子秤积累的数据作销售、利润分析,及时调整进存货,确定价格,避免“姜你军”“蒜你狠”的尴尬市场现象。

  二、多层立体防控,探索“全链条”监管模式

  以信息化为链条,向田头、工厂和餐桌两端延伸,严密构建覆盖全区、覆盖食品和食用农产品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的快速检测防控网络,实现食品全链条标准化、精细化、科学化跟踪管理,防止不合格食品和食用农产品流向餐桌。一是提升完善快检支撑平台。有效提升以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中心为龙头,镇(街)农检站、流动检测车为基础的检测能力,确保检测品种齐全,数据独立不受干扰。二是建设食用农产品(水产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大型超市快速检测室。在区内选取食用农产品、大型水产品批发市场或企业,1000平方米以上(或蔬菜、水果、水产30档以上)的农贸市场、大型超市,配备快速检测室和检验人员,让开办方的履行好食品安全管理责任。三是建设中小学和幼儿园食堂、配餐中心、大型企事业食堂和餐饮单位快速检测室。区内243个学校(幼儿园)食堂、4个配餐中心以及120家大型企事业食堂和餐饮单位,设置食品安全快速检测室,加大对日常使用的食用农产品的农残兽残快速检测,保障饮食安全。四是加大食品生产企业抽检力度。区内48家生产企业(特别是集中加工中心)生产企业建立标准检测室并按照国家要求进行检测,建立数据共享机制,将人工巡查转变为在线巡查,将专项整治转变为全程监管。

  三、着眼溯源追踪,探索“农超对接"模式

  通过创建“阳光厨房”“阳光车间”等获得食品生产环节监管成功经验后,我们进一步往前追溯抓源头监管和流通环节监管。利用现代物流和信息化技术,试点建设农产品生产基地直接到超市设摊、配送上门的新模式,实现农产品买卖交易有据可查,有源可溯,有踪可追,让群众购买食品更加放心、更加安心。一是培育对接主体。扶持专业从事生鲜农产品批发的流通企业、第三方冷链物流企业发展,引导其直接与农产品基地对接,农产品基地既对产品的质量安全负责,又承担了产品的包装和运输,产品到了超市经过检验合格后,就可以直接上架销售。这样既减少农产品配送成本,提升农产品的监管效率。二是加大检测力度。选定1-2农产品生产基地为试点,定期对其进行飞行检查,不仅有数量规定,还实行严格的检测手段,即先进行现场快速检测,若发现样本结果呈阳性的产品,将立即进行封存处理,防止不合格食用农产品流向市场。三是推行标准化管理。除了农产品生产基地按照产地环境、生产技术、产品质量“三达标”的要求,制定操作规程实行标准化生产之外,销售企业也要按照标准标注农产品种类、生产基地、检测结果等,市民通过手机APP可以直接追溯来源。四是加强权威发布。提升信息权威性,确保食品安全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的知情权,同时畅通信息渠道,加强各方的信息共享、交流,有效解决食品安全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在“互联网+智慧菜市场”,一旦发现问题肉菜,管理者则可通过有溯源依据的消费凭证(标有摊档号和会员卡号等信息)找到摊档主,通过会员卡联系到顾客,改变过去农产品等售后无法跟踪、问题食品无法处理、无法索赔的现象,让市民群众“买的放心、吃的安心”。

  下一步,禅城区将继续以落实佛山市创建食品安全城市为抓手,以群众的需求为导向,积极拥抱“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继续探索监管新模式、新机制、新举措,加快建立网络监管执法平台,提升信息化智能监管手段,不断健全覆盖全过程和全产业链的监管制度,确保不发生重大源头性食品安全事故和系统性、区域性风险,提升全区食品安全整体保障水平。重点抓好五项工作:

  一是抓“互联网+菜市场”。今年要建设30个“互联网+智慧菜市场”,对现有的肉菜市场食品检测站进行升级改造。

  二是抓“快速筛查+防控”。拟建成1个中心、4个检测站、5部移动检测车和500个检测点组成的全覆盖监控网络,在食品流通前沿建立有效关口,全面提升食品安全的事前防控水平。

  三是抓“网格+云平台”。加快推进食品安全信息化网格化监管,建立完善食品行业监管台账,实现“一户一档”;划分食品监管网格,形成点面结合、纵横交错,横到边、纵到底的食品监管网络;加快开发食品安全监管信息系统,接入区综合治理云平台,实现全区食品安全有效统一的管理。

  四是抓“示范+信息公开”。继续推动餐饮安全示范创建,以创业产业园、文华里、印象城成功创建广东省餐饮服务食品安全示范街,24家学校成功创建省级示范学校食堂为契机,进一步推动街区、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公示全覆盖、食品原料采购电子台账系统使用全覆盖、“明厨亮灶”全覆盖。

  五是抓“冷链+全线监管”。进一步加强肉品冷链统一配送的监管,通过对“养殖—屠宰—配送”的全线监管,实现全链条可追溯监控,为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健全监管体系打好重要基础,规范肉品流通秩序,确保广大市民群众吃上“放心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