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桂英用鸭肠把鸭下巴、 腊肉和鸭中翼绑在一起。
“尽西风,季鹰归未?”在《晋书·张翰传》里,张翰因为思念家乡味美的鲈鱼,便弃官还乡。
而在三水白坭,也有这么一道用两种腊味合制而成的菜肴,曾经慰藉在外游子的乡愁。相传,旧时一位陈姓举人考取功名后在外宦游,全凭这一味家乡菜肴一解乡愁。如今,在西江边,这一例诱人味蕾的菜肴,依旧有迹可循。而它,也凭借独特的风味,成为四方食客难忘的“三水味道”。
“1+1>2”的腊鸭扎
每年西风猎猎的西江边上,总会见到一排排腌制好的腊味迎风而立。其中,一种名叫腊鸭扎的腊味显得尤为特别。它不是跟腊肠、腊肉、鱼干一样被高高吊起,而是一块块整齐摆放在箩筐上,以此方式接受风干日晒的洗礼。
“腊鸭扎其实是由四种材料合制而成。”在白坭当地,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腊味,但是,做腊鸭扎的人却不多。现年40多岁的李桂英便是其中一个。自从20多岁那年从高明嫁到白坭,这门手艺也随她到了这里。
“四种材料分别是鸭下巴、鸭中翼、鸭肠和半肥瘦的腊肉,风干前须用秘方腌制7~8个小时。”李桂英介绍了制作腊鸭扎的秘诀。她说,一般的腊味都是腌制好之后就置于风吹日晒之下,直到肉质干化即可,但是腊鸭扎并不是这样。在这四种材料分别达到6~7成干的时候,李桂英就要对它们进行二次加工。
“先拿起一块鸭下巴,依次是鸭中翼和腊肉,最后用鸭肠将它们绕上三四圈,无需打结,只需要晒个一两天,鸭肠就会自动收紧。”不到两分钟,李桂英就包好一个腊鸭扎。她说,鸭下巴和鸭中翼都是腊鸭中肉质最鲜嫩的部分,其中鸭下巴和腊肉是雷打不动的主角,而鸭中翼则可以替换为食客喜欢的鸭肝、鸭脚。
为什么腊鸭肉和腊肉会发生“1+1>2”的微妙反应?李桂英说,经腌制风干的腊鸭有一股浓浓肉香,但是吃起来缺少油水,当地有句话就叫做“糠过腊鸭头”。而用五花腩晒成的腊肉则不乏油脂,两者混搭在一起,其实就是肉香+油香,再经过日光和西风的催化,放在饭里蒸,整个腊鸭扎变得又滑又香。
独特菜肴声名鹊起
在洗脚上岸之前,李桂英和他的丈夫一样,都是地地道道的水上人家。十多年前,她和丈夫一起在白坭波子角开了这家农家乐。
每年立秋到冬至这段时间,除了日常经营的忙碌,李桂英都会制作腊鸭扎,近年来随着农家乐生意的持续红火,这道独特的菜肴也声名鹊起。
“一般的做法是跟鱼干一起蒸,这样吃起来原汁原味,或者米饭快熟的时候放到锅里一起焗”在李桂英看来,腊鸭扎的独特之处在于肉质鲜味而不干瘪,味道油而不腻,而这么多年来坚持做腊鸭扎,并不断钻研其搭配,最初竟只是因为好奇。
李桂英说,在她小时候,穿街过巷都能见到做腊鸭扎的人。在自己嫁人之后,开始迷上了烹饪,后来听说陈姓举人对这道腊味念念不忘,她便琢磨着它到底有什么奇妙之处,没想到一做就做了将近十年,多的时候一天能做两三百个。
为了保持腊味的原汁原味,腊鸭扎、鱼干等都必须用人工制作,如腊肠须由人工切粒,因为不用机器烘干,所以产量不高。今年,李桂英专门在农家乐的天台开辟晒场,她说,“有的顾客吃过之后还要求我们给他们快递送去。”
在靠近江边的地方,李桂英还开辟了一块菜园,栽种一些时令蔬果。“这里地理相对偏僻,开店十多年,基本上过着与世隔绝的生活”李桂英放下了刚做好的一个腊鸭扎,打趣说道,多年下来,菜园里还种了些桃花,早就把这里当作了自己的桃花源。
的确,这里地理偏僻,然而风景却是极佳。地处幽林,背靠西江,一派田园风光。每天,都有四方食客驱车前来。
西江河鲜肉质鲜美,简单烹调已是上品。而食客所服膺的,除了河鲜的鲜美,大抵还有十多年来,李桂英用一颗匠心所打造的腊鸭扎,以及一种对于味道的淳朴却执着的追求。
(文/图 佛山日报记者杨立韵 实习生邓嘉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