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农历正月廿六,狮山官窑生菜会都是当地人最期待的民俗活动。醒狮采青、千人生菜宴、龙狮汇演、粤剧晚会,持续一整天的活动让众人彻底玩尽兴,热闹程度堪比春节。作为佛高区核心园所在地狮山的一大文化品牌,今年官窑生菜会将以超400围宴席掀起活动高潮,逾4000人同享生菜包,亲身体验“非遗”民俗。
近年来,狮山致力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如今,狮山官窑生菜会从一场民俗传统活动,发展成为省级“非遗”文化,为狮山建设“产城人融合的广佛副中心”再添文化韵味。
》情结嘴上吃着团聚味
心里想着童年乐
春节过后,菜农谭姨和她的同村伙伴每天如常来到菜田。这片近11亩的菜地上,种了不同种类的时令蔬果。而谭姨眼前最关注的,就是那一片约5亩的生菜地,合共约7000棵。
考虑到生菜的生长时间和官窑生菜会活动时间,这批生菜在过年前就已经种下了。“种生菜要看着它的长势来,下肥多又怕它会烂,不下肥又担心不长。”谭姨说,在生长期间,这些生菜每天都是享受“VIP待遇”:以清澈见底、经过滤的地下水浇灌,每周定期施肥,专人检查菜叶生长及虫害情况,确保菜品质量。
“虽然没能参加官窑生菜会,但知道大家都是吃我亲手种的菜,自己都觉得开心。”在阳光的映衬下,在绿油油的田野之间,谭姨的笑容甚是灿烂。
谭姨是地道的狮山官窑象岭村村民,说起生菜会来就像是日常生活般的熟悉,然而她却没有真正参加过官窑生菜会。“我也会在家准备生菜包,和家人一起同享。”家庭版的生菜包或许没有生菜会上的菜式那么隆重,但是该有的吉利菜还是要有:寓意子孙显达的酸菜炒蚬肉,生个胖男孩的茨菇煮猪肉……谭姨说,正月二十六狮山官窑生菜会就是本地节日,和家人围坐一桌吃过生菜包,才算是为新春画上圆满的句号。
内涵丰富的馅料,新鲜清甜的生菜,这一口吃下去的不仅是美味,还是谭姨和家人对新一年顺景、和睦的美好愿望,更是一家人团圆美满的幸福味道,因为在这一天儿孙们都一定会回到家里,和谭姨一同品尝美味。
“对于我们而言,生菜会更像是一场亲友团聚的活动。”同样是狮山官窑人的唐伟华,由于工作需要搬至广州居住,工作忙起来的时候,他甚至要半年才回家一趟看看父母。近几年来,藉着生菜会,他都会和亲友相约相聚一堂,热闹一番过后再回到工作岗位。
“很小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吃生菜包。”唐伟华回忆道,那时候狮山官窑生菜会还没有如今的规模,多是各家各户在家自行准备新鲜的生菜,再炒几个小菜,和生菜包在一起吃。“小时候吃生菜包会觉得好玩、新鲜,长大了吃生菜包反而有另外一种味道。”唐伟华说过去和小伙伴们一起吃生菜包,你往我的菜包里加点馅,我帮你把菜包好,多数是闹着玩。时隔十多年后再吃生菜包,菜式比以前更丰富了,吃进肚子的更多是儿时回忆。
如今,狮山官窑生菜会渐成规模,声名远播。当年和唐伟华同吃生菜包的伙伴们都已长大成人,各自在社会上闯荡。或许早已尝遍了珍馐百味,但他们依旧愿意相约在正月二十六当天,从各地回到官窑,或带着家人孩子,或带上挚友伙伴,吃上一口简朴的生菜包,说说这些年的生活趣事,为往后的生活增添正能量。“吃过生菜包,事业生活都‘生生猛猛’。”
》影响400宴席为历年最多
活动丰富更接地气
“今年狮山官窑生菜会宴席总数将超过400席。”日前,活动主办方向媒体透露,今年狮山官窑生菜会规模进一步扩大,可谓是历年参与人数最多的一次。单是在当日生菜会的重头戏——千人生菜宴,就有超过4000人参与,涵盖企业代表、旅外乡亲、本地市民等,届时定会盛况空前。
事实上,自1986年官窑生菜会复办以来,生菜会的规模不断扩大。除了“官方版本”生菜会,还有民间版本的生菜会,共同传承生菜会文化民俗。狮山官窑永安益南村,是目前官窑唯一一个仍举办生菜会的经济社。该村村民会借着狮山官窑生菜会这一平台,邀请海内外的辛氏宗亲回来恳亲联谊,不仅是让宗亲们品尝本土特色美食,还能加强宗亲沟通联系,增进感情。此外,狮山官窑不少酒家都会推出生菜宴特色菜单,让市民也能够品尝这一传统特色美食。
作为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历经多年传承和发展,狮山官窑生菜会不等同于单一的祈福礼佛、看龙狮汇演、亲制生菜包、品尝生菜宴,狮山官窑在坚守古老传统的同时,也在不断开拓创新,使传统民俗文化和新移民文化融合交流。
如今,狮山官窑生菜会已成为融经济招商、恳亲联谊,以及打造本地文化品牌于一体的新型民俗文化盛会。不仅有筵开过百席的千人生菜宴,海内外乡亲聚首狮山官窑品赏生菜包,还有中国象棋公开赛、篮球公开赛充实生菜会的活动内涵,同时也有来自狮山各个管理处的民间龙狮队伍汇聚一堂,带来龙狮汇演、醒狮采青、舞龙、舞蹈、太极表演等精彩纷呈的活动,以及连续三晚的粤剧晚会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活动,共同将生菜会活动推向高潮。
今年的狮山官窑生菜会,更迎来黄少强艺术馆开馆。届时,超过30幅黄少强书画真迹在馆内展示,以融合传统文化、大众文化、高雅文化的活动形式向各方来客展示佛高区及其核心园所在地狮山的文化魅力。此外,今年还将在同人善堂开展慈善募捐义卖活动,以义卖大米、风车、灯笼、剪纸作品的形式,募集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爱心善款,通过狮山官窑同人善堂慈善会,助力建设狮山官窑爱心工场以及扶助社会残障人士。
》提升创新发展民俗传统
提升城市文化味
狮山官窑生菜会作为一种独特的民间习俗,闻名遐迩。从1986年复办至今,先后被列入了第一批南海区级非遗名录、第一批佛山市级非遗名录、第三批广东省级非遗名录。如今,官窑生菜会已成为狮山乃至佛山的传统文化名片。
400多年的兴衰发展如今已得到重视与传承,对于佛高区及狮山镇而言,官窑生菜会所要凸显的不仅仅是数百年来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求,更是狮山镇按照“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思路,努力打造的传统文化品牌。狮山,正以传承、创新、发展的眼光看待传统民俗,让官窑生菜会真正具有生生不息的活力。
一场精心筹划的狮山官窑生菜会可窥见政府、社会各界不谋而合的心声。佛山高新区管委会副主任、狮山镇镇长黄文富表示,狮山一直致力于打造具有本土特色的文化品牌,努力形成高雅文化与大众文化、现代产业文化与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多元共享的基层文化格局。在各方努力下,狮山官窑生菜会从一场民俗传统活动,已发展成为省级非遗文化,为“产城人融合的广佛副中心”再添文化韵味。
南海区文化体育局局长、区旅游局局长梁惠颜表示,要充分挖掘狮山文化底蕴,在不同时期开展不同的活动,将狮山的历史文化、饮食文化、旅游文化打造成狮山特色品牌。为此,接下来狮山官窑还将举办更多形式创新、内容丰富的活动,进一步提升官窑生菜会的吸引力,为申请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助力,为“非遗”文化发展寻求新方式、新发展,将狮山的文化名片擦得更亮。
链接生菜会有段古
延绵400多年的“官窑生菜会”,源于明代盛于清代并延续至今,是官窑独特的民间民俗庙会。至今,狮山官窑生菜会保留了做大戏、啖生菜、拜观音以及民众狂欢等习俗仪式。
《南海县志》记载,“多诸赛神,礼毕,登凤山小饮,啖生菜,名生菜会,是岁多叶梦熊之喜。”“凤山”为官窑“凤山古庙”,又名“白衣观音庙”,当地人称之为“白衣庙”,其前身为建于唐代并用于佛门子弟隐身的“白莲观”。
拜观音“求子”是古官窑生菜会的重要信仰支撑。正月廿六是观音开库日,当日信众在赶往凤山观音庙借库求财,善男信女则进香膜拜白衣观音后,到庙前吃生菜包取其“包生”之意,寓意观音送子、添丁发财。叩拜过观音,捐罢香油钱,吃过生菜包的信女们,纷纷从侧门往庙后走去。茂林修竹下,有近似圆形,直径半米,深近0.6米的石洞“摸仔岩”,养有生螺活蚬,新女们将手伸进“摸仔岩”内,传说摸到螺代表儿子,蚬代表女儿。
《南海县志》还清晰描述了官窑生菜会的举办时间、场面及其信仰内涵。“金利司官窑乡有白衣庙,前临河后依岗,俗传正月二十六日为观音借库之期,故该庙每年以是日开库,庙前雇梨园一部。灯火连宵,笙歌达旦,前后数日,远近到庙祈祷者络绎不绝。士女云集,画舫塞河。祷毕藉藁坐地,蚬肉拚饭,生菜作包食之,云取生子之兆。”
生菜会大事记
狮山官窑生菜会源于明代、兴于清代、盛于民国初期,并延续至今,已有400多年历史。
20世纪中期
因该习俗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凤山观音庙被夷为平地,生菜会被迫停办,但民间吃生菜包的习俗仍一直留存。
1986年
为顺应民意,官窑生菜会复办。为顾及农业开春生产和海外乡亲回乡参与,由原来的正月廿六而改为正月十五元宵节举办,设置了醒狮大赛、烧炮抢炮等环节,并恢复了吃“生菜包”传统习俗。
2007年
狮山官窑230个村长、旅港官窑同乡会代表、任职于官窑的老领导和在外任职的官窑乡亲、在狮山地区投资的外国商人、民企老板代表等群体获邀参加了生菜宴,让这场民俗盛宴得到广泛参与和关注。同年,狮山官窑生菜会先后被列入了第一批南海区级非遗名录、第一批佛山市级非遗名录。
2009年
狮山官窑生菜会被列入了第三批广东省级非遗名录,从而成为佛山、南海对外传播的“名片”和“文化符号”。
2010年
南海区政府发布《“狮舞岭南·龙腾南海”文化发展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推动作为广东省级非遗的狮山官窑生菜会申报国家级非遗项目,调动了当地文化群体的集体需要和参
与。
2013年
有“包生”之意的生菜包申报成为了“2013年佛山十大名小吃”,在彰显生菜包饮食价值的同时传递生菜会传统民俗精神。
2014年
狮山镇政府将生菜会调整至正月廿六,恢复民间办庙会的传统,改由官窑商会组织主办,并首次对外开放席位,通过网络招募年轻人参加。同年,狮山镇集生菜会文物陈列、图文展示、视频传播等功能为一体的官窑生菜会会馆正式面向公众
开放。
2015年
主办方拿出了近半生菜会宴席座位面向社会认购,同时设置了伸手入“摸仔岩”摸螺摸蚬的活动,寓意摸螺生仔、摸蚬生女。
文/珠江时报记者潘展虹陆惠嫦通讯员佛高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