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大名鼎鼎的臭豆腐外,中国人还吃其它很多种有臭味的食物,比如臭肉、豆汁儿、臭鳜鱼、臭鸡蛋鸭蛋等等。有一次和一位广东朋友聊天,她对我所介绍的一些臭味食物表示不理解,说道:“臭了的东西怎么还能吃呢?我们广东人只喜欢新鲜的食物。”我笑了,反问:“那臭屁醋和虾膏算不算广东食材?”她哑然无语。实际上不只中国人,世界各地都有吃臭味食物的传统,瑞典的臭鲱鱼、日本的纳豆、东南亚的榴莲、爱斯基摩人的臭海鸟等等,都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为什么人类会吃发臭的食物呢?原因很多,首先我认为应该是千万年来人类在自然界艰苦求存过程中形成的饮食习惯。现在的人类是地球上的统治者,衣食无忧,可一万年以前,我们的老祖宗还住在山洞里呐!那时候找到食物活下来是第一重要之事。采集可以裹腹的果实之类食物,每天都要花大量时间劳作,颇为艰辛,至于可以提供蛋白质的动物肉类,更是需要冒着风险去狩捕,得来殊为不易。然而古人缺乏保存食物的手段,时间稍长肉类就会开始发臭变质,老祖宗们舍不得丢弃,只要不是高度腐烂,多半也会吃到肚里。久而久之,就会形成一种代代相传的习惯,这种习惯,只要老百姓们还在温饱线上挣扎,就不会改变。而人们对臭味食物记忆,也会通过遗传密码,一代代传播下去。
车辐老先生的《川菜杂谈》里聊到了重庆江津对岸陡石坡农民吃臭肉的习惯,买回猪肉不放盐搁上两三天,待其发黄发臭后才吃,还有嫌其不够臭的要再加些臭盐蛋来下酒。小时候在云南边境时母亲学当地人的做法,将鸡蛋煮熟后用盐水泡上两个星期,就变成了臭鸡蛋。捣碎后加些生蒜、辣椒油之类的调料凉拌,虽有少许的臭味,但味道却着实不错。
好好的新鲜食物不吃,非要将其搞臭了才来享用,这种不合常理的做法,我觉得除了代代相传而形成的味觉记忆,恐怕没有更好的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