臭草绿豆沙: 别样的香草文化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5-11-26
分享到:

  夏日炎炎,人们总喜欢饮绿豆汤,清凉可口的绿豆汤是公认的消暑降火食品。

  绿豆性凉、味甘,具有清热解毒、消暑除烦、止渴健胃等养生保健功效。此外,绿豆还可以入药,对高血压、动脉硬化、糖尿病、肾炎等都有预防作用。

  而围绕着绿豆汤,各地都会根据当地的饮食风格创造出不同的特色来,比如,有的地方喜欢加入海带、生地,而在广东等地则加入臭草。

  臭草科属名为芸香,是双子叶植物芸香科植物芸香的全草, 芸香枝叶含芳香油,可作调香原料,有驱风镇痉、凉血解毒之效。然而奇怪的是,这既可食用又可药用的“香草”,有些人却甚觉其臭,于是对它有一个截然相反的称呼——“臭草”。

  中医资料记载,臭草性凉、味微苦,是治血热的验方。臭草、绿豆、片糖各适量,清水煎服,或煮粥食。民间最喜用本方治血热,并作清凉饮料,遇有皮肤热毒等,服之多有效。

  臭草被引入饮食之中,可谓“药食同源”。在医学不够发达的古代社会,食物保健治病被人们推崇和珍视。臭草的引用也能说是“因地制宜”。臭草原产于南欧地中海地区,我国南北均有栽培。但主要分布于福建、广西、广东。产于当地,采摘方便且不需任何费用,自然会成为人们的首选。

  其实,全世界各地使用香草都有久远的历史,埃及人涂着香草油去朝圣,希腊人则靠香草疗法治愈生灵。

  中国应用香草的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5000多年前的炎黄时期,芳草入药以疗疾,燃烧芳香树木和熏香以清洁空气。“神农尝百草,华夏万里香”,其实百草中很多是香草植物。“端午习俗,艾蒲苍香”,把芳香疗法推广成为全民活动,饮服各种香草熬煮的“草药汤”和“药酒”,以驱除体内积存的毒素也被更多人接受。

  公元前104年的《神农本草经》记载的药物有365种,其中252种与芳香植物有关,明朝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中已有专辑《芳香篇》,系统地叙述各种香药草的来源、加工和应用情况。此后很长一段时期,中国香草的发展集中于可以作为食物配料、调料的品种上,芳香植物加上厨师的手艺,产生出丰富多彩的食品。

  可以说,中国的香草文化与世界各地一样,饮食只是其中的一个方面,但与清洁空气、芳香疗法等相比,香草入美食,确实是一种别样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