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小吃的那股手工味

来源:佛山日报 时间:2016-01-28
分享到:

  2013(第十一届)佛山美食节开锣,“佛山十大名小吃”评选成为一出重头戏。

  这两年,谈起小吃、美食,总是让“吃货”们心念《舌尖上的中国》,观乎本城,墙内开花的顺德均安蒸猪,也是借此香飘全国。

  美食节目早已有之,缘何只有一个《舌尖上的中国》能够斩获前无古人的追捧?有人评论说,是因为这个节目,让我们品味到了家乡的味道和妈妈的味道。这种不针对电视制作技术与理论的非专业分析,却恰可以给佛山名小吃评选提供指引——我们将透过“佛山十大名小吃”,尝出怎样的味道?

  佛山名小吃的味道,或许就是传统的味道、手工制作的味道,而不是标准化、流水线、工业式生产的味道。

  自从有了机器生产,流水线与手工的战争就没停止过。随着机器提高生产力的潜力被不断挖掘,对高效率、批量式流水线生产的崇拜,渐呈把手工生产挤出历史舞台之势。

  素来以精细化、个性化调制为特色的饮食业,同样难以免俗,“把餐馆厨房变成流水线”、“流水线快餐模式走俏”甚至被奉为行业标准或成就。

  然而,作为冷冰冰的机器大生产的批次品,那些从一个模子和程式里复制出来的美食,又怎能比得上手工制作的原汁原味?毕竟,师傅们在创作一份食品时,添加的不只有可以通过机器代劳的原材料和调味品,还有那份手把手的创意和巧思。

  重庆磁器口古镇的陈麻花,是当地的特色美食。很多店面都以卖麻花为业,唯有一家生意特别好,哪怕店主炸得不慌不忙,也无碍绵延十多米的长队执着等候。奥妙无他,就因为那一家的手工技艺是最为当地人推崇的。对游客而言,去一趟不容易,不买纯手工制作的正宗口味,难道买全国各地超市商场都能找到的流水线产品?

  寄望“佛山十大名小吃”帮助我们拾起那份对手工美食的热腾腾、油乎乎的回忆。盲公饼、西樵大饼、九江煎堆,名小吃评选诚然是为了推广传播本地的饮食文化,但传播的半径并不单纯决定于产量效率。

  机器大生产统治服装制造业多年后,顶尖的国际时装品牌已经悄然回归少而精的手工缝制。社会的现代化强化手工制作的生命力,这是值得期待的趋势。至少通过这场名小吃的评选,我们希望看到,在与工业流水线的角力中,手工方式能够从一味退却逐渐演变为主动攻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