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玫瑰糖 |
通讯员冯洁仪
图/资料图片
制图/曾咏贤
老师傅陈炽生前演示福肉饼饼皮做法的留影。照片摄于2006年。
偶然在微博上看到有关平洲福肉饼的信息,称平洲福肉饼出现的时间比盲公饼更早,曾经是南海四大名饼之一。“捏在手里软绵绵的,放到嘴里甜而不腻、柔韧而不粘牙。原是珠三角有名的特色饼食之一,但现在已经难觅芳踪了。”
四大名饼中盲公饼、西樵大饼和九江煎堆仍继续风光,为何独独平洲福肉饼难觅芳踪?为了能够尝到这有着玫瑰花香的福肉饼,记者走上了寻找平洲福肉饼的探寻之路。
老店已倒闭
微博、论坛上有不少讨论提到平洲福肉饼,不过都是“现在已经失传了”“好想吃啊,可惜没有人做了”之类的回复。佛山人Kaito的微博称“现在在平洲仍可以买到柔软香滑的福肉饼”让记者眼前有了一丝曙光。可惜他后来解释道,自己也想吃,但现在已经不知道哪里有了。
平洲一小区保安周叔告诉记者,多年来,整个平洲只有平洲酒家售卖福肉饼,不过平洲酒家已于10多年前倒闭了。现在还有人做福肉饼吗?“不知道,好久没听说过,你可以去看看。”
记者来到当年平洲酒家所在的江滨公园附近,江滨社区的工作人员指着河涌旁一大型宾馆告诉记者,这就是曾经的平洲酒家。重新装修过的宾馆大堂已没有了过去的痕迹,宾馆旁的牙科医院、电动车店和水果店也是全新的店面,水果店旁一排榕树下是臭了干了的小河涌。路边车水马龙纷涌而过,也冲走了平洲酒家曾经引以为傲的点心香味。
2003年平洲酒家倒闭之后,平洲已经找不到平洲福肉饼了。百度平洲福肉饼,最近的一条新闻是2006年某媒体采访曾经做平洲福肉饼的师傅陈炽,那时陈炽77岁,他简单地演示了如何做福肉饼的面皮。他在采访中称,平洲只剩2个人会做福肉饼,除他之外便是他的徒弟。
7年过去了,不知陈炽是否健在?
记者又联系到桂城街道宣传文体办的工作人员、平洲当地人冯洁仪,她告诉记者自己并未吃过福肉饼。不过在她的联系下,记者见到了74岁的高信普老师。1999年退休前他是平洲酒家的仓管,十分熟悉平洲福肉饼的制作过程。高老师告诉记者,他的工友陈炽已于2010年去世,“其他会做的几个人已经很难找到了,有一个好像去了广州。”
玫瑰花香令人回味
上周的一个午后,记者在桂城街道宣传文体办办公室见到了洁仪口中的高老师。高老师汲着一双拖鞋,撑着一把拐杖伞,走路的声音有着“咚”、“咚”的节奏。他清楚地记得平洲福肉饼是如何做的——
福肉饼的饼皮是用生、熟糯米粉加水反复揉搓至出现韧性。据说用来做饼皮的面,一斤面里要掺四两半水、七两白糖,反复揉搓到白糖完全溶化在面里,这样揉出来的面,非常稀、含水量大,口感软滑、柔韧。
福肉饼皮可以做得很薄,1钱重的皮可以包4钱重的馅。而福肉饼的馅料,最大特色是使用玫瑰糖、冰肉(糖腌过的猪肉,便于保存)、果仁、糖冬瓜、碎陈皮拌和,再加少许熟糯米粉作填充剂使馅料稠化,便于成型。包好馅料后放入电炉中烘烤20来分钟,福肉饼便做成了。
咬一口福肉饼,能闻到淡淡的玫瑰花香。饼馅所用的玫瑰糖是用新鲜玫瑰花腌制,新鲜的玫瑰花则专门购自广州萝岗。将玫瑰花瓣阴干,然后在干净的大木桶里放入一层砂糖,再均匀撒上一层玫瑰花瓣,再放一层砂糖,一层花瓣,层层叠放后压上重物。20余日后玫瑰糖酝酿成熟,花香扑鼻,是呈浅紫红色半透明的半流体。
而为了化解饼馅的甜腻感,馅料中加入了陈皮,有美食家曾点评,这种搭配体现了岭南食文化重视气、味互补的真谛。
高老师形容福肉饼如棋子大小,捏在手里是软软的,表面扑上薄薄一层干粉,避免互相粘连。为了让食客携带方便,五个福肉饼包成一筒,简单地写上“福肉饼”三个红字。这便是曾经的南海四大名饼之一。
高老师说,当年他下班总会带上几筒福肉饼回家,也有亲戚经常托他买福肉饼。“亲戚们都很喜欢吃”,高老师形容福肉饼入口软糯,香甜可口却不腻,柔韧且不粘牙,“很好吃”。
平洲福肉饼
曾大受追捧
而福肉饼之所以得此名,便要追溯到清末咸丰年间。
有一年中秋节过后,一家饼店(后传为如心馆饼店)卖剩了月饼,其中不少是五仁月饼。因为当时这些月饼无法保存,于是该店的“红桉”即负责生产饼食的大师傅想到将月饼变换品种后再推销。这位大师傅据说是陈炽的太公陈尚。
陈尚将月饼饼皮剥下,把剩下的馅料加水加熟糯粉稀释,成为柔软香甜的馅料,再用大福饼的原料为饼皮包好后烘热,再裹一层薄薄的面粉。由于用了大福饼的饼皮,包的是有冰肉的饼馅,取“福”“肉”二字则成了“福肉饼”。高老师说,福肉饼音似福禄,易为人接受。
由于饼体软不能独立出售,陈尚便用纸五个一筒地卷好,这样也能更快地销去所剩馅料。软滑可口、甘香不腻的福肉饼一面世很快便销售一空。第二年,陈尚以五仁月饼的馅料做原料加以选用,以玫瑰糖取其香,冰肉取其甘,糖冬瓜与芝麻取其香甜,熟糯粉、白糖加水合成馅料,仍用大福饼为饼皮,这一处方延续百余年。
福肉饼最盛之时,中国正经历着清末民初的动荡。那时不少平洲人出外打工,北上南京、上海,南下南洋群岛,每逢清明节归家省墓,返回时必以“福肉饼”为手信带返。再后来,广州、南海人多经平洲向四乡逃难,人们多以饼食充饥,福肉饼因含水份多、甘甜可口成为首选食品。由此,福肉饼的名气遍四方。高老师告诉记者,平洲福肉饼曾组织出口,终因保存期太短作罢。
至解放初期,全佛山都能买到福肉饼。民俗专家余婉韶还记得福肉饼的味道,“软软的,甜甜的,当然好吃啦”。而1956年公私合营,包括如心饼家在内的四五家老字号饼家合并成立平洲酒家,福肉饼也从“遍地开花”变为“一枝独秀”,成为平洲酒家的独家招牌点心。当时福肉饼一毛钱一筒,广佛两地的人们都会慕名前来购买福肉饼。
福肉饼可能失传
据高老师介绍,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由于物资极度匮乏,制作福肉饼需要的猪肉、冬瓜、糯米等各种材料都很难获得,生产难以为继,导致这一平洲名饼出现了长达20多年的断层。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平洲福肉饼才恢复制作,但彼时各种新潮点心兴起,福肉饼也风光不再。
到上世纪90年代,福肉饼依旧延续平价,当时一筒1块钱。不过,“后来一些师傅退休了,供销社撤销后,就没有人再做福肉饼了”。高老师为此感到遗憾,也曾多次向相关部门提交材料建议重新开铺制作福肉饼,“我为福肉饼走了很多路,但都没有回应”。
而去年5月,平洲红木古玩城揭幕时,桂城街道透露计划恢复福肉饼、豆容酥月、嫁女饼等传统风情特产。不过桂城街道办事处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目前该计划暂未实施。
记者采访一些餐饮界前辈了解到,平洲福肉饼的落魄,与食材难觅、工序繁琐有关,加上目前点心种类繁多,现在福肉饼不一定能为大众所爱。民俗专家余婉韶认为,平洲福肉饼本可以作为平洲的一个品牌来经营和推广,“九江煎堆、大良虫崩虫少都是在个体经营之后与厂家合作,扩大到集体发展、批量生产,才能一直延续到现在成为地方特产的。(像福肉饼那样)光在茶楼里卖?不行的。”
福肉饼停产10多年来,一直有人打听哪里还能买到平洲福肉饼,高老师总是回一句“早就没人做咯”,语气里全是无奈。他告诉记者,如果现在有个铺头让以前的老师傅回来做福肉饼,“我愿意去找他们回来,就怕再过几年,真的没人会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