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冬春季是呼吸道传染病的高发季节,同时也是H7N9流感的高发期。广东多年H7N9流感监测提示,今冬明春随着气温的转冷,H7N9流感又将会活跃起来。防控专家评估认为,进入去年12月以来,我市发生H7N9流感的疫情风险升高,活禽市场暴露和自养禽类暴露仍是患病高危因素。因此,预防人感染H7N9流感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尤其是经常接触禽类以及免疫力较低的人群。
》什么是H7N9流感?
H7N9流感病毒是甲型流感病毒的亚群。人感染H7N9流感的主要来源为禽鸟类。活禽市场暴露是人感染H7N9流感发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人感染H7N9流感的症状
首先人感染H7N9流感会产生急性呼吸道感染症状,可表现为发热、咳嗽、咳痰,或者头痛、肌肉酸痛及全身不适等。与一般感冒相比,会出现持续高热、咳嗽但痰不多,部分会出现血痰。值得注意的是,重症患者病情发展很快,很容易发展成重症肺炎。
》预防H7N9流感,难道要不吃鸡鸭鹅?
专家表示:尽量避免去活禽市场和接触活禽是必要的,但也不能因噎废食,关键是得学会科学预防的方法。
●选购时
不要购买病死禽肉;不要购买来历不明的禽鸟类产品;H7N9流感高发期,尽量选购集中屠宰的生鲜鸡,少去活禽交易市场。
●处理时
生鸡肉要和其他熟食分开存放;处理生熟食物的案板、刀具必须分开;放置生熟食物的餐具必须分开;处理生鸡肉后要记得用肥皂和流动的清水彻底洗手,放置或处理过生肉的用品也要清洗和消毒。
●烹调时
烹调鸡肉时要保证充分煮熟,以杀灭鸡肉中携带的常见致病体。H7N9流感病毒在65℃加热30分钟,或100℃煮沸2分钟以上可被杀灭。老百姓常用的烹调方法(包括蒸、煮、炒等)温度一般都会在65℃以上,所以只要烹调时间足够长,都可以保证食品安全。另外,带血的白斩鸡不要吃。
》预防H7N9流感谨记“三个三”
●三要
一要勤洗手:接触禽鸟后、饭前便后要洗手。二要煮熟:禽肉和蛋要煮熟后再吃。
三要早就医:如出现发热、咳嗽、头痛、全身不适等呼吸道症状,要及早到就近医疗卫生机构就诊。若之前接触过禽鸟,要主动告诉医生。
●三不要
一不要食用病死禽肉。
二不要购买来源不明的禽鸟类产品。三不要在活禽档口食宿。●三类人群特别注意
一、儿童、孕妇和老人等免疫力比较低的人,应尽量避免和活禽接触或到活禽交易市场活动。
二、有基础性疾病的人,如高血压、糖尿病和慢性心肺疾病等患者,要尽量减少与活禽接触的机会。
三、经常接触禽类的人。例如从事禽类养殖、贩运、销售、宰杀等工作人员,从业期间要戴口罩、手套和穿工作服。
》日常生活还要注意以下几点
1.平时加强体育锻炼,增强自身免疫力。2.保证充足睡眠,避免过度劳累。
3.注意个人卫生,打喷嚏或咳嗽时掩住口鼻,并及时洗手。
4.保持室内清洁和空气流通,尽量不去空气不流通的场所。
食用生鲜鸡,预防H7N9流感
生鲜鸡是指对宰杀后的鸡胴体(指经屠宰放血、脱毛、去爪、去内脏后的鸡体)迅速冷却处理,使胴体温度在1小时内降为0~4℃,并在后续加工、流通和销售过程中始终保持0℃~4℃范围内的生鲜鸡肉。
生鲜鸡“集中屠宰、冷链配送、生鲜上市”,减少了活禽在流通环节与病毒传染源的接触机会,大大降低了生鲜家禽受污染几率;有效减少市民与活禽的直接接触,减少人感染H7N9流感的风险。
生鲜鸡的安全性
活禽市场中有大量不同的禽类混居,一旦H7N9流感病毒污染了市场环境,会在禽间快速传播。若在传播过程中,病毒在不同宿主间发生基因重配和变异,则可能会获得感染人的能力。在活禽市场内,人与活禽密切接触,这就使人感染H7N9流感疾病的发生风险大大增加。据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发现,我省人感染H7N9流感病例中,超过80%与活禽市场暴露有关,省内部分活禽市场的环境中也检出了H5、H7和H9型禽流感病毒。
生鲜鸡采取集中宰杀,可以有效地减少活禽在市场上的流通,并减少人群在活禽市场的暴露机会,有效地解决当前疫病防控困难的问题。工厂化的屠宰方式,消除了在活禽市场宰杀过程中产生的禽类粪便、内脏随意丢弃现象,有效改变当前活禽市场环境,减少环境污染。
生鲜鸡的营养价值与口感
活鸡被宰杀后,其营养素含量的变化与保存的温度和微生物污染状况有关。温度越高,营养素的降解破坏越大。室温下微生物生长繁殖快,也会分解和破坏食物的营养素。温度在0℃~4℃时,营养素比较稳定,微生物生长繁殖慢,因此,营养保存好。活鸡宰杀后的2.5~4.5小时,鸡肉因乳酸的释放会出现僵直,此时烹饪鸡,肉纤维会粗糙硬固,肉汁不透明,6小时后随着鸡肉中的乳酸进一步释放,肌肉中结缔组织变软并具有一定的弹性,此时肉松软多汁、滋味鲜美。此外肌肉中形成的乳酸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可进一步达到无害化的目的。如果宰杀后的鸡,能一直在0℃~4℃的环境下冷藏,还能适当延长鸡肉的这种最佳状态。生鲜鸡保持了原有的色泽和香味,其口感、风味以及新鲜度等不会比现宰鸡差。
(佛山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