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奋进,守望食品药品安全。以人为本,关注食药安全岗位。央广网开展了2017年食品药品安全守望者展示活动,并于近日对佛山集体和个人的风采进行展示。
今天,我们为您介绍佛山食品药品安全的守望者——南海区食药监局里水分局的风采,和您聊一聊他们的故事~
在省、市、区各级食品药品监督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南海区食药监局里水分局同心同德,群策群力,内强素质、外树形象、加强监管,致力于加强执法队伍建设,推进依法行政,不断探索和完善食品药品长效监督管理机制,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市场秩序监督管理工作,以日常检查为基础,以专项检查为手段,把监管和服务结合起来,以整顿和规范辖区市场秩序为重点,转变执法理念,加大执法力度,狠抓制度建设,坚持依法行政,监管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有效地维护了辖区内的市场秩序。
创新监管食品小摊贩,树治理蓝本
长久以来,食品摊贩一直是各地市场秩序管理的阻力,食品摊贩从业人员很大一部分人食品安全意识比较匮乏,食品安全知识、法律意识缺乏,食品进货来源不清晰,无法提供相关票据;食品原料质量难以保证,部分摊贩贪便宜进一些来历不明的食品原料;加工过程缺乏监管。
为解决这个难题,里水镇以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为契机,创新性地开展食品摊贩规范管理工作,针对发现的问题,里水镇对小摊贩实施“两个划定、四个不影响、六个统一”规范管理,“两个划定”即一是定点,二是定时;“四个不影响”即不影响交通秩序、不影响居民生活、不影响城市形象、不影响摊贩生意的原则,选址在市场周边摊贩原来相对聚集、人流量较大、周边民宅较少的横街上,设置经营区域相对固定的摆卖点,让小商贩们的生意得到维持,不受太大影响;“六个统一”即统一标识、统一公示信息、统一着装、统一餐具、统一垃圾处理、统一查验记录。通过采取“疏堵结合、引导规范、集中管理”的工作思路,保障市民舌尖上的安全,还群众一个干净整洁的市容环境。
里水食品摊贩规范治理模式,受到广东电视台、广东电台、广州日报、南方都市报、新快报、中国医药报、南方网、新华网、网易直播等各地新闻媒体广泛关注,治理经验受到市局的高度肯定,在全市推开,并作为亮点参加国家成果展。
农贸市场LED公示屏全覆盖,检测结果全公开
里水分局在镇内25家农贸市场建设装6平方米LED全彩电子信息显示屏,在全市范围内率先实现全覆盖。
里水分局利用显示屏,公开市场快检室、分局快检车、镇食品药品安全检测室以及第三方检测机构的农残快检数据,同时,将分局巡查监管情况、食品药品安全法律法规信息、食品要求品安全科普信息在显示屏播放,有效提高人民群众对食品安全的认知度和支持度,保障了里水街坊食品药品安全信息的知情权。
2016年6月,里水镇农贸市场快检电子信息公示屏建设经验向全区推广。
谋划“社会共治”蓝图,食品药品监管延至村居
2016年以来,里水分局借助创建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契机,探索“社会共治”创新模式,聘任村食品安全主任、专管员和信息员对辖区食品安全进行监管,将监管末梢延伸至村居,打通监管工作“最后一公里”。
目前全镇38个各村(居)、工业园区下设食品安全主任1名、食品安全专管员1名、食品安全信息员1名,结合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大环境,以实证调研互联网平台引入日常监管、食品安全宣教和群众满意度调研等工作中,大幅提升了食品安全工作的效能、效力,实现创城工作深入民心。依托移动互联网调研工具,围绕三个“实”:实名、实地、实证,里水镇完成了社会餐饮全覆盖检查,执行检查工作的都是居住在里水的各村食品安全主任、协管员和信息员,检查内容包括点位的食品安全公示信息、经营场所证照合规情况、食品安全档案建设情况、从业人员合规情况、食品安全管理制度落实情况、“创城”宣传落实情况。本次村居食安员实证调研覆盖了里水镇11个村居,目前总共申报了486个点位。
截止至11月10日,通过实地实证调研,食安员在餐饮服务单位现场记录餐厅的证照及经营情况,餐饮服务许可证或食品经营许可证公示达97.2%,“创城”宣传海报覆盖率报达89%,健康证持有率占81%,调查期间还发现30多家已关停或已转手的持证餐饮店、26家无牌无证餐厅,食安员主动上报,通过现场照片实时拍摄上传,真正做到实时更新监管数据库,所有餐饮点位无遗留。
正视存在问题,农庄及小食堂治理取得成绩
农家乐(农庄)是“美丽乡村”建设绕不开的一个话题,同样的,工厂小食堂也是一个长久困扰监管者的难题。里水分局正视问题,以统一、规范为治理主线,下大力气对农庄及小食堂进行整治,取得一定成绩。
在农庄治理上,里水分局主要采取“三条红线”“四个分类”“八个统一”的做法,“三条红线”即食品安全红线、环保治理红线、用地规划红线;“四个分类”即违法清理类、保留监管类、补办手续类、支持鼓励类,进行分类处理;“八个统一”即统一安全公示,统一操作规程,统一台账记录,统一监管标准,统一人员规范,统一打造阳光厨房,统一安全管理,统一餐厨垃圾和废弃油脂回收,对违规农庄进行逐一清理、取缔。
经过治理,首批以广佛跨界河涌周边试点的21家农庄,已完成污水、油烟、餐厨垃圾进行无害化处理,使经营环境得到优化提升,办证率从以往不足15%提高到100%,今年年底将在试点基础上在全镇77家农庄全面推开。
在小食堂治理上,里水分局采取“疏导为主,引导规范,网格管理”工作思路,推进了对50人以下的企业小食堂巡查备案的工作,以“五有”基本设施为标准对小食堂硬件设施进行改造:即一有基本的功能间分区;二有专用洗涤池,包括洗菜池、洗肉池、餐用具洗涤池;三有冷冻或冷藏设施,用于食物冷冻、冷藏保存;四有餐用具消毒设施,如消毒柜、含氯消毒粉;五有厨房食品安全管理制度和承诺公示。
通过标准化规范化引导,对小食堂逐一走访,专人现场指导,督促集体食堂开展食品安全登记备案工作,防控食物中毒事件发生,使企业集体食堂员工食品安全得到切实保障。经过努力,目前已登记备案企业小食堂数921间。
里水镇农庄治理经验和企业小食堂登记备案做法获得市局肯定,并总结经验向全市推广。
南海区食药监局里水分局一方面严格依据国家“创城”的要求开展食品安全建设工作,一方面结合佛山地方特色和基层特点,以提高群众满意度为目标,以高效能为诉求,以先进的管理手段为抓手,力求结合实际情况制定灵活、可行的工作模式,从基层开始,将每一个管理流程都留下“痕迹”,率先探索,总结经验,最终打磨出可供推广的成熟模式,努力打造成佛山市食品安全工作的一张“名片”。